央視網 > 三農 > 致富殿堂 >

農民“白領”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15日 09:5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京郊日報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延慶縣張山營鎮前廟村,72歲的村民張茂會有著雙重身份,果農張茂會和“白領”張茂會。平日裏,除了耕種自家2畝葡萄園,老張還要準點兒到輝煌葡萄酒莊上班,指導工人開展葡萄栽培管理。從農民到“白領”,張茂會是如何實現了身份的蛻變?

  大膽創新種葡萄

  在前廟村提起張茂會,可是響噹噹的人物。21歲開始擔任村支書,是當時全公社最年輕的“一把手”。在他的帶領下,前廟村從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後進村,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專業村。

  早些年,前廟村村民大多以種植大田作物和蘋果為營生,直到1992年,由於果樹老化、病害嚴重,村民相繼棄之不管,原本就有些拮據的生活過得更加捉襟見肘。和村民的生活比起來,村委會的日子也不好過,為了節省開支,村幹部都是身兼數職。“咱一定要幹出點事兒來,擺脫受窮受累的日子。”老張和村幹部們商量著,要想有錢花,必須改變以往種植方式。種杏、梨、棗……大夥絞盡腦汁想了一圈,都被張茂會否定了,他用力捻了捻煙頭説:“要種,咱就得種點別人沒有的稀罕作物。”經過一番考察,他們決定:種葡萄。

  “俺們村北靠松山,南依官廳,晝夜溫差大,經專家論證屬於最佳葡萄種植區。”老張説,有了專家的論證,他們發展葡萄産業的決心更足了,他叫上村主任,立馬趕往東北考察葡萄新品種。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們從東北引回了十多個當時最新的大粒葡萄品種,其中,紅地球更是全國罕見的優新品種。

  充滿幹勁的張茂會回到村,沒想到等待他的卻是一盆冷水。聽説村支書要大刀闊斧發展葡萄,種了一輩子老玉米的村民一下子繞不過這個彎來,還有村民較著勁兒。“你就能確定種葡萄不賠本?到時候你別吃不了兜著走就成。”面對針鋒相對的個別村民,張茂會和村幹部商量,先在村南開闢了10畝葡萄園,在村裏選出10家,每家分1畝試種。天遂人願,3年過後,葡萄頭一次挂果就喜獲豐收,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嘴都樂歪了,他們兜裏裝了比往年多出兩三倍的錢。

  開闢一塊試驗田

  看到了種植葡萄帶來的豐厚回報,村民紛紛動了心。但是,好運並非會時時眷顧。讓從沒種過葡萄的農民都來管理葡萄,首先要過的就是技術難關。

  有一年,村裏的葡萄普遍得了霜霉病,村民不知是什麼病,胡亂打了些藥,一點作用都沒起,園裏的葡萄不僅葉子幹了,葡萄粒更是掉了一地,嚴重的幾乎面臨絕收。這次的損失,讓張茂會意識到農業技術的重要性,要想帶領村民致富,並不是選好品種就能高枕無憂了,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更為關鍵。於是,老張開始四處打聽,參加各種培訓班和講座。在縣裏舉辦的一次培訓課上,老張認識了國內著名的葡萄專家晁無疾,晁教授的課讓他聽著十分過癮,可是老張卻提前逃課了。原來,他是跑去找縣領導,請求縣裏出面,把晁教授請到前廟村,給果農們上堂課。老張原本只想試試看,沒想到晁教授一口答應了,真的到前廟村的葡萄園裏,給村民上了一堂課,並承諾以後會定期來幫村民做技術指導。

  隨後,老張又多次邀請北京農學院、北京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為果農講授管理技術,慢慢地,村民的種植技術得到了提升。可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專家的管理理念不盡相同,果農不知道該聽誰的好。對此,張茂會也十分困惑,就拿葡萄的留芽量來説,有的專家説留1至2個芽,有的專家則主張留4個芽。左思右想的老張決定在自家2畝葡萄園裏開闢試驗田,試試看到底誰説的方法適合前廟村。經過試驗,老張發現還是留2個芽最好,既有一定産量,又能保證葡萄品質。到老張的試驗田裏參觀過後,村民心裏都有了底兒。

  &&寫下“技術賬”

  為了幫果農解決技術難題,張山營鎮也加大了對果農的技術培訓力度,聘請了多位農業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長年舉辦果林技術培訓班,開辦田間學校,建立了新農村農服中心和葡萄實驗基地。為把好技術傳給更多人,張茂會&&寫起了“技術賬”。“2003年7月12日,噴200倍波爾多液,防治霜霉病;2011年6月25日,澆灌沼液每畝1500公斤,與水比例1:2…… ”在老張的賬本上,清晰地記錄著近20年來關於葡萄種植的相關知識。

  老張回憶説:“1996年6月,俺家葡萄幼果長出了灰綠色圓斑,那時沒有專家電話,我突然想起來,課上好像講過這個問題,趕緊找出筆記本,翻開一看果然有!我趕緊按照筆記本上記錄的方法給葡萄噴了波爾多液。嘿,專家的辦法可真靈!這事兒傳開以後,俺們村好多人都開始記錄管理知識了!”在老張的帶領下,村裏十多戶葡萄種植戶紛紛寫起了“技術賬”,他們依靠這本賬掌握了技術,摸出了葡萄種植的門道。如今,張山營鎮數字影廳裏的遠程教育網絡已經頻繁應用,全國著名的果品專家被請上了網絡課堂,在網上傳授知識。村裏的年輕果農也不再往本上記筆記了,而是把專家的講義直接拷貝到電腦上,變成一本“網絡賬本”,更方便,更快捷,更全面。

  除了記錄生産過程,在村民王秀雨的本子上記得最多的就是專家講課的內容,為了提高果農的科學管理水平,張山營鎮還開辦了農民大專班、中專班和田間學校,一批市縣乃至於全國的專家都成為各村的座上賓。手把手傳授技術,使一些果農不僅自己學會了科學種植,還成長為了土專家、田秀才。

  王秀雨家的櫃子裏,葡萄賬已經記了4本,記者翻看著“2010年4月2日,晴,村田間學校,北京農學院晁無疾教授講葡萄管理知識”,“2011年6月25日,晴,澆灌沼液每畝1500公斤,與水比例1:2”……“以前種葡萄經驗少,這記賬不僅僅是為了檢查,記完了俺回頭再看看,啥時候出葡萄,啥時候疏果,氣溫對葡萄甜度的影響,套袋和摘袋的時間……就成了規律了,特別是老師講課俺都記在本本上,再管理葡萄自己都成專家啦!”王秀雨介紹説。 京郊日報記者劉菲菲 京郊日報記者張立朝 攝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
  • 致富經
  • 鄉土
  • 農廣天地
  • 科技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