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泓冰:讓公佈遇難者名單成為制度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9日 08: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對“723”動車事故的亡者家屬來説,長歌當哭、遠望當歸的“頭七”就要到了,這將是他們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口。

  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一時間指示,務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溫家寶總理趕往現場時對中外記者説的一番話,給遺屬帶來慰藉。他説:“我們不要忘記這起事故,不要忘記在這起事故中死難的人。這起事故讓我們更警醒地認識到,發展和建設都是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它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

  是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

  動車追尾事故給中國人帶來的驚痛,對中國鐵路的信任危機,很難輕易化解。如何才能建立信任?溫總理説得好,“不在口頭,應 該在實踐中”。

  此前,公眾對事故善後的頗多質疑,難以得到及時、準確的回應。比如遇難人數的爭議,如實公佈遇難者名單,就可能終結猜疑。在千呼萬喚中,在家屬同意後,我們等來了分批公佈的遇難者名單,那39個沉甸甸的、曾經色彩繽紛的生命,以黑色的字體悲哀地呈現在公眾面前。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或精彩或溫暖,卻都在那個電閃雷鳴的雨夜裏被強行中止。

  在以前的不少群死群傷事故中,遇難者名單總是被濃縮為一個孤零零、冷冰冰的數字。事實上,對任何一場災難,抵抗遺忘最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盡可能多地發掘與人性相關的生命細節。遇難者名單的權威發佈,就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環節,唯其如此,我們才能通過他們受之父母的姓名去還原這39條生命曾經的溫度,曾經的人生故事,臨終前的各種細節以及遺屬的悲慟……而一個個曾經的生命變得具體的時候,生者才會更加深切的意識到責任的重量,也才能真正吸取教訓,痛改前非。

  自汶川大地震起,第一次有了為平民群體性遇難舉哀的先例。全國哀悼日的設立,彰顯著對人民群眾生命的高度尊重,這是我們從特大地震的痛楚中收穫的精神成果,也是我們走向更高層次的政治文明的一個標誌。然而,尊重生命的意識還需繼續深化,繼續走向制度層面。

  天災人禍之後公佈遇難者和失蹤者名單,在我們很多地方還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雷池。我們切盼,讓公佈遇難者名單成為一項制度,從此被不折不扣地遵循。讓個體生命的尊嚴、讓災難的真相,凜然閃爍在這份莊嚴肅穆的名單之中,並時時提醒各級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

責任編輯:田智鋼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