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賀家池是怎麼消逝成歷史的

特約評論員鄧海建

  賀家池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處於上虞區道墟鎮、紹興高新區陶堰鎮和袍江開發區孫端鎮的三鎮交界地帶,曾為紹興平原第二大湖泊,面積曾達4000多畝。而在30年間,賀家池卻幾乎被破壞殆盡,只剩下400畝的水域面積。(7月27日《中國青年報》)

  一池一水,一塘一河,當那些淘米洗衣、碧波旖旎的水域,要麼五顏六色,要麼乾涸見底的時候,“隨手拍”一條乾淨的水流,就顯得特別奢侈而絕望。

  當然,沒有那麼多的環保局長敢往這些水裏跳,也沒有那麼多犧牲尊嚴的膝蓋去天天“跪求”。它們,終於臭了、幹了、消逝了,一如賀家池的遭逢。中國人自然不需要都對賀家池抒情,但,賀家池的消逝,是地方環保生態的一個標本。解剖好這只“麻雀”,也許我們能窺見家鄉水域的命運身影。

  古時“南通鑒湖,北抵海塘,旁有支港,水天一色,風景佳麗”的賀家池,今天即便是在紹興地圖上,也已難找到。在這裡,面積曾達4000多畝的賀家池,已消失殆盡,走在曾經的湖區,滿目瘡痍、荒草叢生,廢棄的磚窯廠、大大小小的煙囪荒蕪寥落,而取土燒磚後留下的一個個深坑周邊,則堆滿了大量的泥漿和建築垃圾。

  挖土賣錢、填垃圾再收錢,賀家池成了一些人手中的“搖錢樹”。歷史,已將不太好看的賬單呈現在眼前:去年“菲特”颱風來臨時,由於失去了賀家池這個蓄洪屏障,整個水系很多快成熟的稻田被淹,百姓家中進水,4天不退。遺憾的是,紹興幾位政府部門的負責人都表示,賀家池的消失,有很多歷史的原因,且“要全部恢復成原貌,並不現實。只能説,尊重歷史,進行最大限度的整治與修復”。

  這些年,在卸責的官方話語體系中,“歷史原因”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凡事都推給歷史,仿佛死無對證,仿佛無債一身輕。不過二三十年,主政官員尚未消逝,地方部門尚未消逝,好好的一面湖水成了“歷史”,誰漁利、誰拍板、誰驕縱、誰擔責,這些問題,總歸不是什麼“歷史問題”。問得再具體一些:此前湖區立起了13根大煙囪,八九十輛挖土機晝夜作業--誰開的綠燈、誰失責于監管?如今,湖沒了,得利的自然要補償,失責的自然要嚴懲,窮究一番,委屈的賀家池,才不至於稀裏糊塗成了粗放發展的歷史。

  前幾日,有媒體報道“百湖之市”武漢要開挖市內最大人工湖,相關規劃已經進入公示階段。消息一齣,引起軒然大波,讚彈有之。拋開具體是非不論,一組數據令人凜然:武漢素以“百湖之市”聞名,建國之初,市中心城區有大小湖泊127個。但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湖泊消失,目前僅剩38個。原生態的湖泊説走就走,高價人工湖奢華而至,這是“吃飽了撐的”節奏?

  有人説湖泊是地球藍色的“眼淚”,那麼,消逝的湖泊就是淚眼乾涸。科技部曾進行的“中國湖泊水質、水量與生物資源調查”顯示,我國湖泊面臨著萎縮乾涸、大量消失的危機。近30年來,全國原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消失了243個:新疆消失湖泊的數量最多,共62個,湖北消失了55個,江蘇消失了11個,江西消失了10個……中科院專家曾公開表示,湖泊消失或與湖泊生態系統惡化有關,將直接影響湖岸周邊居民的生活和經濟活動。

  問問賀家池是怎麼消逝成歷史的,因為,“當一雙腳站在乾涸的湖底的時候,其實,那種心痛的感覺,就像是踩在了自己的骨頭上。”其實,與湖水一起消逝的,還有健康的生態環境,溫潤的人文血脈,和諧的人居生活。即便從簡單的經濟賬來説,未來中國必將會以難以計算的資金,來償還今日放任湖泊消逝帶來的惡果。名存實亡的賀家池,不過是又一聲悲惋的警鐘--既警醒地方部門“科學發展”不是形式主義秀,更警醒權力監督部門須為消逝的湖泊雷霆問責。

央視網新聞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網絡新聞聯播”,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更多精彩請關注各大微博平臺@網絡新聞聯播 ,@央視網新聞 。

網友立場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下載央視新聞客戶端

獲取獨家新聞資訊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