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日常之美地域之道

2014年04月20日 10:18

前晚九點,《舌尖上的中國-2》終於姍姍來遲。一如設想,該紀錄片茲一開播,立即引發了一波收視熱潮。忽如一夜春風來,《舌尖2》的“開飯”甚至把電視機熒幕前的觀眾挑逗的要深夜尋覓夜宵,在網上則速度引爆微博熱點,掀起了微博朋友圈的高潮,而後登上各大門戶網站的頭條或要聞區的主要位置,儼然成了當前國內最熱的電視節目。

舌尖上的中國2

當然,網友的興奮,馬上引起了神經敏感的商家的警覺。電商也借此發力,意圖借助舌尖2的風勢賺個盆滿缽滿。考慮到《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後,節目中的食物和食材也在網絡上熱賣,一些地區甚至成為了旅遊熱門地,商家們自然有理由為《舌尖2》的開播而興奮無比。天貓旗下的天貓食品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達成合作,天貓食品成為舌尖2獨家合作平臺,同步首發每期節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譜。除了天貓,其他的一些電商也開始紛紛想法子打“舌尖”的擦邊球來奪取眼球。舌尖2的市場效應正在被敏感而具備互聯網思維的營銷者挖掘開發。可以預見,舌尖2將會帶來一波消費熱潮。

這一波熱潮,其實已經來晚了。回想一下,上一季舌尖已經是2年前的事了,而且今年以來,舌尖2的播出時間也是連續跳票,一直拖到4月18日晚上9點才姍姍揭曉。然而,遲到並沒有遇冷,《舌尖2》剛一探頭,便贏得滿堂關注。究竟是什麼鎖定了觀眾,讓他們願意對一檔節目付出熱情呢?

當然——“民以食為天”——這大概是最直接的答案。確實,民以食為天,這是每一個人生存、發展的根本,是所有人(也就是所有觀眾)的基本的生理需求。這是《舌尖上的中國2》火爆的最基本的立足點。世界很大,稀貨很多,但從來不缺吃貨。精緻的美食,自然要把各路吃貨吸引到屏幕前。

然而,光有好吃的,恐怕還不夠。真正讓《舌尖2》功成名就的,是孕育在日常中的精細,在平凡中的文化與人文關懷,以及因地域自豪而讓人迷戀的竅門。

《舌尖2》的思想跟《舌尖1》基本一脈相承。它沒有聚焦大酒店大酒樓的山珍海味,而是聚焦于我們華夏子孫每日用以為生基本的飲食,它深究的是飲食的基本:植物的生長,米麵的原香,加工過程的一步一履,以及食物製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的一點一滴。《舌尖2》不僅聚焦于食物如何獲得,如何製作,還關注為什麼會這樣獲得,為什麼要這樣製作。換句話説,《舌尖》不滿足於過程與結果,《舌尖》還企圖深究食物的來歷,食法的淵源;它會描述食材生長的環境,經歷的風霜雨露,日落日出;它會告知食物成型的年代、歷史,並由此延伸開去的獨特之處。如此,《舌尖》就賦予了不同的食材不同的身世來歷,讓不同的食物有了不同的情緒、性格,讓美食“走出熒幕”,湊到觀眾面前,並讓後者流口水。也正是這種人文關懷,讓《舌尖2》不像其他的許多飲食節目,剔除去食物的來歷與背景,只是簡單的羅列事物本身以及烹調步驟,將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簡化成食之無味的雞肋。

當然,除開食物本身,《舌尖》系列中的地域因素也不可忽視。《舌尖》講述美食,總是有著濃厚的地域人文氣息。在國土遼闊的中華大地,從南到北自西往東,無論是山巒疊嶂還是一馬平川,氣候環境各不相同。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飲食,飲食特點、飲食習慣,記錄了各地人們與自然環境唇齒相依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關注自己家鄉的飲食,希望自己家鄉的美味能夠走上電視,走向遠方。因此,當看到《舌尖上的中國2》中播出了自己家鄉的美食,個中的自豪,很容易感同身受。必然地,人們會讚譽自己家鄉的美食,也會願意聽到對自己家鄉美食的褒賞。也正是這種地域屬性,讓《舌尖2》突破了簡單的“吃貨”範疇,為《舌尖2》注入了更具有生命力的話題。

雷世遠
Lei Shiyuan
央視網記者、編輯,主要關注社會熱點、互聯網焦點。
微博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