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期:計生部門“贊助”公安,一場涉嫌違法的利益分贓
(2014-05-20)
相關閱讀:
這幾天,關於河南蘭考收養了大量殘疾孩子的“好人”袁厲害又成為了輿論爭吵的焦點。一家媒體更是針對之前媒體對袁厲害典型“好人”式地報道,做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袁厲害報道,報道中仍舊收養孩子的袁厲害不再那麼高尚,她也會給收養的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她也會依靠收養孩子的聲望在當地做些生意,甚至購置些房子。“好人”的形象顛覆之後,輿論也隨之分野,而我們要問的是,有各種各樣問題的袁厲害,就這樣不能被接受了麼?好人的標準是什麼,又是誰在塑造“好人”?
長久以來,許多人心目中的“好人”往往是與官方樹立的道德模範的形象挂鉤的。這樣的“好人”往往具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等等超凡脫俗的優秀品質,他們的形象也往往是“高大全”。而與之相對立的就是“壞人”,他們與“好人”完全相反,幾乎一無是處,集中了所有的道德污點。
真實的人永遠是複雜的。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會有邪惡的一面。它們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而並行不悖,在不同的情境下影響着人的行為。一個人可以因為善行而被稱頌,但並不表明在其他一些方面他不會做出有違普遍道德的行為,同樣一個遭人唾棄的“惡人”有時候也會使人看到人性的閃光。時至今日,那種非黑即白、非好即壞的人物描述已經不那麼常見,但對於一個“好人”的標準卻仍帶着脫不去的天使光環。
蘭考大火發生時,面對曾收養棄嬰二十餘年的袁厲害,以及多人死亡的慘劇,沒有人會真正苛責袁厲害沒有盡到足夠的責任,因為這責任本不屬於她。當時的新聞報道也主要集中在袁厲害多年的收養歷程上。一個多年來辛勤勞苦,維持幾十個殘疾兒童生存的“愛心媽媽”形象躍然紙上。
這樣的正面報道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也許在客觀上卻給大眾造成了袁厲害道德上完美無瑕的錯覺。其實作為一個正常人,在行善之餘自己有一些經營和打算,並非很難理解;而利用養孩子積累的聲望作為經營的資本雖然看上去不那麼光彩,但也説不上有多邪惡,畢竟這樣的經營還達不到“斂財”的程度。
這兩方面的形象並不矛盾,把這兩種基調的報道拼接起來,一個有些缺點、有自己的小算盤、也有自己內心掙扎的袁厲害,才更接近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更何況,理想主義者歷來都難以成功,一個同時擁有善心和精明盤算的袁厲害,才更符合一個能在二十年裏前後養活過上百殘疾孩童的“孤兒院院長”形象。
現實生活中本不存在完人,每個人都像袁厲害那樣同時具有閃光點和缺點,正如我們曾經説過的,袁厲害的收養行為本來就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這樣一個袁厲害還是不是好人,就取決於每個人心中的標準。每個人心裏都會有一把“好人”的道德標尺,用來衡量身邊的每一個他人。有的人認為只要做了大好事,其他瑕疵不影響好人的形象;也有人覺得好事未必要多大,但不應該有污點。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不同的“好人”。
關於袁厲害的爭論仍在繼續。無論如何,她確實曾收養了一大批殘疾孩子使他們免於死亡,而她可能擁有一些房産的事實雖然與前者相比不那麼充滿道德的光輝,卻也並未逾越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好人?你心目中的“好人袁厲害”又應該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2014-05-20)
(2014-05-19)
(2014-05-19)
(2014-05-18)
(2014-05-17)
(201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