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四川兩大醫院一年接診千萬人 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14日 06: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華西醫院,等待掛號的病人排起長隊。(資料照片)

某大型醫院,輸液的病人坐滿了診療室。 (資料圖片)

  生命健康,稱得上百姓生活中的第一主題。當我們在三甲醫院一號難求時,是否曾想到,本該解決90%常見病治療的基層醫院為何總是門庭冷落,為何看個感冒,大家都要去大醫院擠。

  2013年,四川的華西醫院和省人民醫院的總診療量突破千萬,而四川的總人口才8000萬出頭,即使算上全國各地前來問診的病人,這也是一個過於龐大的數字。看病難的問題到底該如何破解?從今日起,“華西觀察·民生備忘錄”將推出“問診‘看病難’”系列報道。在這組報道中,既可以看到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原因,也可以看到基層醫院發展所面臨的困境。2014年,問診“看病難”,探尋解決之道。您關心的,也正是我們關注的。 崔燃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崔燃)據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公佈的統計數據,2013年,這兩家四川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總診療量已突破千萬——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態勢變得越發明顯。

  2011年至2012年間,華西醫院的年度門診急診量增加了80萬,增量近四分之一,“一號難求”的問題難以得到緩解。在突破“看病難”問題的探索中,醫院、醫生和患者們,都遇到了哪些瓶頸?

  醫生忙 一天接診超百人早7晚9也忙不贏

  華西醫院和省醫院的病人多到什麼程度?華西醫院血液科一級專家劉霆身上的故事可見一斑。

  華西醫院血液科的病床數是150張,長期超負荷收治病人。很多的時候劉霆每天所看的病人都超過100人,從早7點開始上班,最晚的時候看到晚上9點,“一些病人從雲南、貴州過來,旅途很遠。在到達成都後想當天看病,這樣的要求無法拒絕。”

  按照上下班制度,華西醫院的門診下班時間是下午4點,但這樣的制度幾乎形同虛設:劉霆最早的下班時間都在晚7點之後。在一次看完病後,劉霆因下班太晚,門診大樓已經鎖門,他也被關在了大樓中。

  事實上劉霆的家距離醫院只有1公里,但這樣的距離在他現在的生活狀態下似乎顯得很遠。這樣的超負荷工作,幾乎是華西醫院醫生的常態,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四川省人民醫院當中。

  病人憂 排了3個小時隊3分鐘就看完

  不僅醫生感覺工作強度過大,市民也在擔心,超負荷運轉是否會造成醫療的質量下降,“我排了3個小時隊進去,3分鐘就看完出來了,是不是被敷衍?”

  這樣的問題,醫生們也在思考。四川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專家董科教授曾在自己的微信空間中轉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冷靜地分析“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就會發現,醫生每個病人看3分鐘,在不吃飯不上廁所的情況下,一小時可以看20個人。如要排隊3小時,則排在第60位。如果醫生像一些發達國家一樣,每位病人看30分鐘,每天工作8小時,每天只能看16個病人,排在第60位的患者,得排隊4天,而且第4天的倒數第5才能看到醫生。在國內的大型醫院中,這樣的看病方式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核心問題就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而且資源不足。

  華西醫院和省醫院的部分專家認為,依據目前醫療資源現狀來看,專家級別的醫生每天看30個病人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但這樣的做法想要實現是非常難的。

  住院擠 病人集中入院擴建後仍不夠用

  “如果病人來醫院,病床滿了是收還是不收?”這樣的問題開始逐漸困擾著大型醫院。為了儘量滿足病人的看病需求,四川的各大醫院不得不開始加床滿足病人的問診需要。但在醫生們看來加床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它僅僅能夠短期滿足病人的需求,因為加床本身就有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加床的尷尬是每位醫生都在提及卻不願公開討論的話題,這是一個醫療資源的悖論。事實上,加床的風險可以輕易地被發現,噪聲更大,“醫院感染”風險更高,防火員要提高多個級別。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大型醫院就必須擴建,來減少加床。

  去年4月,四川省人民醫院川港康復中心大樓正式投入使用,增加了近千張床位。在中心建設的過程中,醫院縮減了醫生辦公室的面積,努力增加了床位。目前,省醫院中加床的現象已經變得很少,但近兩年,省醫院的住院病人每年增長的速度都超過了4%,即使在擴建了大樓後,醫院的病房也將很快不夠用。

  手術等 一個常規手術需要等待三年

  在華西醫院目前做的乳腺纖維瘤手術中,很多是兩年前預約的。

  2012年9月22日,川大華西醫院腎內科主任付平正在外地開會,他接到以前救治過的一名患者的電話,“患者女兒因確診為乳腺纖維瘤,希望在川大華西醫院手術。手術時間已經預約到了2014年10月9日,對方希望我能幫幫忙。”付平教授在接到病人請求“加塞”手術的電話後,一度懷疑自己聽錯了。可患者接著發來的短信,證實此言不虛。

  付平很清楚實行實名就診的華西醫院,不管掛號、檢驗、住院還是手術都實行預約,一些熱門科室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也是常態。“腎內科不像外科手術那麼多,但最多時,一天仍有上百位患者在等候手術。一般情況下,手術會排至1至2個月後,這是醫院最基本的手術輪候時長。但一個常規手術要等700多天,讓付平覺得“實在是有點誇張了”。四川進程

  規範分級醫療服務 “小病進社區 大病到醫院”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認為,正是因為沒有形成良好的分級診療體系,患者不得不大量集中到高等級醫院看門診,漫長的掛號、短暫的診療,優質醫療資源的過度使用導致了就診體驗的下降。

  全世界分級診療做得最好的英國,90%的門急診由社區全科醫生首診,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沒有進行轉診,由全科醫師完成治療,98%的門診處方藥由全科醫生開出。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我國香港和台灣地區,比重也均超過80%。也就是説,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患者的就診大部分是在家門口的診所完成。

  2013年,四川省衛生廳印發了《四川省衛生廳關於規範分級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不同類別級別的醫療機構開展不同層級的診療技術,要在充分尊重患者自主選擇權的基礎上,科學使用雙向轉診指南,選擇最適合的診療方式開展診療。

  在制度保障中,明確提出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採取價格杠桿手段,引導患者合理就醫。並要求上級醫療機構要將其門診號源的30%預留給簽訂了雙向轉診協議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約轉診的病人優先檢查、交費、取藥和住院治療,條件允許的可以減免掛號費用,通過優惠的方式將病人送回家門口就醫。

  去年底,為了進一步推動該項工作,省衛生廳組織省內各主要臨床質控中心的專家,在充分徵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意見的基礎上,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編制印發了《康復科常見疾病雙向轉診指南(試行)》、《常見精神疾病雙向轉診指南(試行)》、《常見腎臟病雙向轉診指南(試行)》、《常見心血管疾病雙向轉診指南(試行)》等首批11個專科108種常見疾病的雙向轉診指南,為各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有序開展雙向轉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障。下一步,省衛生廳還將繼續組織有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充實完善相應疾病的雙向轉診指南,全面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全新就醫格局,努力實現患者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左右的目標。

  華西都市報記者 崔燃 程渝實習生鄧黎醫生建議

  常規手術擠進大醫院“得不償失”

  “再小的手術,也是在身上動刀子,當然醫院越大越放心。”成都市民胡女士的丈夫患有普通膽結石,也想盡辦法到華西醫院做手術。

  “這種常規手術,一定要排隊到大醫院做的患者還不少。”付平説,為了及時騰出床位給等候手術、住院的患者,醫院將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0天以內。“患者達到出院指針,我們就通知其辦理出院手續。但有不少患者總有很多理由拒絕出院,醫生要科普教育大半天,才能説服他們。”付平表示,非疑難重症和急診手術,其實正規醫院都可以做。“如果一定要花很長時間排大醫院的手術,從而導致病情拖延、惡化,得不償失。”

  省醫院一位專家表示,10年前,省醫院每位專家平均所診治的病人只有現在的一半,但後來門診病人就開始直線增加。而這一年也正是“新農合”政策開始實施的一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十年間已經覆蓋了大部分的農村地區,參保率很高。這樣的政策在實施之初,讓更多的農民有了到大醫院看病的資本,得到了享受優質醫療資源的機會。

  在新農合逐漸覆蓋四川的過程中,大型醫院的門診量也開始直線攀升,幾乎和新農合覆蓋率增長的曲線相同。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同時,優勢的醫療資源開始被集中使用,大量的“小病”都在大型醫院完成了門診。互動

  破解“看病難”傾聽您的聲音

  從今日起的一週裏,問診“看病難”將成為我們的熱議詞。如果您對此有自己的話要説,可以隨時參與華西傳媒集群的互動。

  互動方式:1、在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相關微博中留言評論,或私信@華西都市報;

  2、關注華西都市報官方微信,對相關話題進行討論;

  3、撥打華西傳媒呼叫中心96111;

  4、進入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在相關文章中點擊“參與話題”進行討論。

  聲音

  社區醫療仍有瓶頸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説,為了實現分級醫療服務,國家的主管部門要求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低年資醫生到社區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限,並且把社區服務經歷作為進入二三級醫院以及晉陞高層級職稱的前提條件。這樣的做法雖然短時間解決了社區醫院醫生缺乏的現狀,但這樣的做法仍然存在瓶頸。

  他説,這樣的政策已經認定社區大夫群體只能由醫術和經驗尚欠的低年資醫生構成。蜂擁到三級醫院看小病的患者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他們對社區醫生的信任程度。

  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要要求剛畢業的低年資醫生去其他醫院工作一定時期,積累了足夠經驗後離開醫院到社區去自辦診所,並提供相關的鼓勵政策。建立首診在社區的分級診療制度,承擔首診任務的社區醫生決不能是低年資、低水平的醫生,相應的鼓勵政策仍需儘快推出。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