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
     沒人預料到,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竟然成為這兩天電視屏幕的熱點,讓眾多早已“發誓”不看電視的“吃貨”們,紛紛鉚牢每天22點30分的CCTV1綜合頻道準時收看。

  “這不僅是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更是用味覺審美來觀照我們東方人的生活價值觀。 ”這份評價,也許能稍加解釋這麼一部紀錄片受熱捧的原因。昨天,晨報記者專訪了《舌尖上的中國》的製作人員,聽他們講述這部5月14日開始在央視熱播的紀錄片的幕後攝製故事。

  故事一:蝦醬奶奶,哭出世間真情

  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總共7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7個切面,講述食物與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分散在每一集的不同主題當中,被紀錄片導演用碎片化的敘事方式,由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絡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舌尖上的中國》的獨特視角。

  尋找關於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裏的主人公,是攝製組最頭疼的事情。編導張銘歡把這個過程形容成“大海撈針”。

  張銘歡負責的《時間的味道》一集中,他最感慨的一段經歷是在香港大澳島尋找一位做蝦醬的老奶奶。當時,他原本的拍攝計劃是鹹魚腌制,但到了香港大澳島後,卻發現根本沒有初定的那個人,於是只能臨時找人。最終,他通過當地最受歡迎的蝦醬牌子找到了島上一個偏僻的小作坊,作坊門口坐著一個老奶奶。“我看作坊的墻上挂著好多照片,但大澳那邊説的都是很土的土話,她説啥我都沒聽懂,但感覺會有故事,溝通一兩次之後,老奶奶忽然哭了,我一下就明白怎麼回事了。”原來,照片上的人是老奶奶故去的老伴,他們倆做了一輩子的蝦醬,但先生先去世了。

  “當時我就想,這故事我一定得拍,可能這蝦醬不是特別吸引人,但這裡有人的情感以及時間的味道。”

    張銘歡説,食物中蘊含的人對故鄉的感情、親人的情感和童年的記憶,才是這部片子真正展現給觀眾看的東西。

  故事二:金華火腿,見證歷史變遷

  《舌尖上的中國》拍攝過程中,攝製組會遇到一些鮮見的習俗,如在雲貴地區至今延續下來的古老的“新米節”,山西丁村的壽宴。

  劇組還親眼目睹了傳統食物或者製作技藝與現代觀念的衝突。張銘歡告訴記者,一些食物的傳統製作工藝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有的行將被淘汰,比如他在拍攝蝦醬時,就有香港的年輕人説,拍這個幹嘛啊,現在年輕人都追求健康,不吃這個了;而在講到腌制火腿時,傳統工藝對鹽的大量使用,同樣不符合今人對健康的追求,然而金華火腿卻引進了國外生産線,讓鹽的含量大大降低……“我們可以在這裡感受到時代的變化。”

  “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該片總導演陳曉卿如是評價。

責任編輯:宋瑩瑩

熱詞:

  • 央視紀錄片
  • 舌尖上的中國
  • 老饕
  • 紀實臺
  • 美食
  •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