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説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産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説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説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説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家鄉風味讓人懷念

    家庭溫情令人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為什麼那麼火

    沒有大肆宣傳,不在黃金時段,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這樣火了。

    第一集還未播完,微博上已熱議紛紛,“《舌尖上的中國》,看得我垂涎欲滴”。很快,“舌尖上的中國”衝上新浪微博話題榜,在天涯論壇也引起廣泛熱議,受關注度超越近期所有熱播電視劇。

    為什麼一部紀錄片能在話題性和口碑度上都輕鬆擊敗熱播劇?除去視覺的饕餮盛宴,《舌尖上的中國》用節制而溫情的語調講述了許許多多和食物有關的人和故事,講的是中國人祖祖輩輩的傳承,家鄉的風味,家庭的溫情。

    質樸

    以往展現中國美食的影像素材,大多是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菜係流派、地域特色來梳理,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複的烹飪過程,能夠看到的電視節目也多以“對壘”形式出現。《舌尖上的中國》則摒棄了“好好吃”“太美味了”這樣空洞的介紹,將更多畫面用於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採掘、加工、製作大自然饋贈的食材。網友“馬德里的星星”讚嘆説:“鏡頭集中展示的,並非攝影棚中頂尖大廚和利嘴主持抑或花瓶美女的廚藝,而是將菜肴從材料入手,經由種植、豐收、加工,從一個平凡的家庭廚房中溫情地端出,承載著祖先的文明和天人合一的哲思。有人文的關懷,一種質樸的珍惜態度貫穿其間,這種溫情是絕大多數列舉數據、搬弄文字、炫耀歷史的紀錄片所缺乏的。”

    文化

    “我們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宣傳語。總導演陳曉卿説:“這個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紀錄片,是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是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陳曉卿表示,“《舌尖上的中國》,我想把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舌尖上的味道,另一個是通過這個味道感受中國的變化。”

    有網友評價説看完後有一種別樣的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在了美食上。在我未觸及的地方,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勞動人民在艱辛尋找自然界饋贈的食材、巧妙製作各色美食,在旁白節制而溫情的語調的催化下,一種感動油然而生。”《舌尖上的中國》,通過舌尖的那一刻感動,讓觀眾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情感

    很多觀眾表示,《舌尖上的中國》讓大家看到的不是精緻的“烹飪教科書”,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讓人回味起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裏面傳出的陣陣鄉音,特別想家。”飄泊海外多年的北京人王旻説她自己這幾天一直在追看《舌尖上的中國》,“編導們以食物為載體,展示了傳統而溫情的中式生活。在慢慢展開的食物畫卷中,最打動人心的卻是片中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微笑,讓觀眾重溫對家鄉那最質樸而親切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誘人口水的饕餮美食,更多是家庭小作坊的勞動者臉上滿足、燦爛的笑容。“鏡頭對準的都是製作平凡的美味佳肴的平凡的人,他們做出的食物戳中我們的胃,他們發自內心的樸實笑容戳中我們心中那方柔軟之地。”

 

責任編輯:袁航

熱詞:

  • 舌尖上的中國
  • 紀錄片
  •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