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77

往期查看

中國環境污染損失增速超GDP

我國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代價接近1萬億,且數字還在逐年升高。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日前公佈的《2009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環境污染治理壓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來基於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代價從5118.2億元提高到9701.1億元。[詳細]

圖片

最新報道最新報道

2009年全國環境污染代價達9700億

2009年全國環境污染代價達9700億

    《2009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2009年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佔當年GDP的3.8%。2009年我國直接物質投入由2006年的80多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億噸,增速較快,但資源産出效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十一五”期間我國資源産出率處於320美元/噸~350美元/噸的水平,且有下降的趨勢,目前先進國家已達到2500美元/噸~3500美元/噸。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投入産出效益相對較低。生態環境退化成本佔GDP的比例與人均GDP之間呈現負指數關係,顯示出經濟發展越是落後的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成本越高。[詳細]

記者追蹤記者追蹤

農村環境整體下降 60萬村莊污染治理仍空白

    長期從事農村環境保護研究的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部主任張惠遠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基本上呈現總體下降、局部改善的特徵,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污染物排放總量大,農村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加劇等突出環境問題。根據2010年發佈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等主要污染物已分別佔全國排放總量的44%、57%和67%,可以説農業源已經與工業源、城鎮生活源等主要點源排放“平分秋色”。

    農村環境質量下降除了農村地區村鎮生活污染源、畜禽養殖污染、化肥農藥使用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以及農村分散工業源外,隨著城市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重污染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增加,成為農村地區重要污染來源,在部分工礦企業集中地區,已經成為農村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浙江嘉興:環境污染下的經濟騰飛

    在浙江嘉興南湖區大橋鎮的向陽化工廠周圍,空氣中瀰漫著某種味道,有一家工廠正在排放大量的煙氣,而另一邊則是正在焚燒的垃圾。當地的居民説,化工區的污染肯定是有的,這裡的竹子都長不好。

    事實上,在嘉興市區及各下屬縣,污染事件常有發生。2011年以來,先是嘉興下屬桐鄉市的桐昆集團上市時,被揭露的環境污染問題。在桐昆集團多個廠區,都是撲面而來的酸臭,帶有腐爛的雞蛋的味道,這樣的味道幾乎瀰漫整個鎮,對當地人來説,已經習以為常,並且無能為力。

    嘉興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市64個市控以上斷面水質V類和劣V類比例較2006 年下降了12.1%;市區優級天數79 天,比2006年增加了66 天。

    嘉興經濟中,第二産業的工業增長遠大於其他産業。2010年度嘉興第二産業增加值1342.12億元,增長15.4%,其中工業增加值1191.02 億元,增長16.2%。而在第二産業中有很多化工、紡織等容易形成污染的企業。以嘉興的上市公司為例,“十一五”期間,嘉興市新增上市公司 16 家,上市公司總數從5家增加至21家。截至2011年7 月,嘉興全市上市公司達到23家,其中境外上市7家。而在這些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為化工、紡織、造紙等容易對環境産生污染的行業。大量化工、紡織等企業在提供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留下了環境的污染。

廣西鎘污染 再敲環保警鐘

    1月15日,廣西河池市轄區內的宜州市龍江河段突然出現死魚現象,宜州市環保部門調查發現,龍江水體遭受了嚴重的鎘污染。

    雖然污染原因尚未徹底查清公佈,但和雲南南盤江“鉻渣污染”事件之後暴露出來的問題一樣,在廣西一些河流的周邊,一些重金屬礦産的開採氾濫而無序,且環保監管沒有到位。2008年當地就曾爆發過砷污染事件。這一切都表明,當前,在資源相對富集、經濟又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對礦産資源的粗放開發現象仍然存在。在GDP至上的脫貧願望和政績衝動下,一些地方政府對少數企業破壞環境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監管職能形同虛設,導致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

    我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數十年快速發展累積的矛盾與曾經忽視的問題正紛紛凸顯,“砷毒”、“血鉛”、“鎘米”等重金屬污染引發公共事件頻發,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環保的警鐘。

    面對一再敲響的警鐘,我們還須思考,如何從頻發的環境污染事件吸取教訓?從本質上説,這一系列污染事件背後都是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問題。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生産力佈局向沿海發達地區集中,依託中西部地區礦産資源的基礎性原材料産業該怎麼佈局?欠發達地區開發資源,承受了環境破壞的後果,如何從資源收益中得到修復環境的補償?這些都需要從發展觀念上予以考量,從制度安排上進行設計。 

結語

    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這種高消耗、高污染、高風險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要改變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環境污染治理任重而道遠。

事件背景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城鄉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質大幅提高;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顯;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扭轉;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明顯增強,核與輻射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環境監管體系得到健全。[詳細]

2009年度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主要結論:

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

環境污染治理壓力日益增大,六年間基於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代價從5118.2億元提高到9701.1億元。2009年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佔當年GDP的3.8%。

污染治理水平仍待提高

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政府加大了對工業和生活污染治理的力度,但電力生産、非金製造、黑色冶金、化工等SO2排放大戶和造紙、食品加工和化工等COD排放大戶,其SO2去除率、COD去除率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資源産出效率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直接物質投入由2006年的80多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億噸。“十一五”期間我國資源産出率處於320-350美元/噸的水平,且有下降的趨勢,目前先進國家已達到2500-3500美元/噸。

我國已經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

中國一次能源CO2排放量從2000年的34.7億t上升到2009年的71.8億t,增長了一倍,中國已成為世界主要的CO2排放大國。我國各省“十二五”期間GDP增速都超過7%,部分省份的GDP增速還在兩位數以上,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壓力較大。

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投入産出效益相對較低

生態環境退化成本佔GDP的比例與人均GDP之間呈現負指數關係,顯示出經濟發展越是落後的地區,經濟發展的生態成本越高。

 往期回顧

留言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