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裝備製造業處在創新關鍵期

發佈時間: 2012年06月25日 08: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楊暢

  裝備製造業是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産業,具有技術含量高、産業關聯度大、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産業發展特徵。從1980年代起,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了從後工業化時代向信息技術時代的重大轉型,發達國家裝備製造業面臨的國內市場逐漸飽和,裝備製造業逐漸向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進行産業轉移的浪潮逐步形成。

  借助這股浪潮,中國裝備製造業通過直接或間接吸收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模式,開始了技術提升、技術進步的歷史進程。其中,國內裝備製造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手段可以大致歸納為三種:一是直接購買先進技術,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産權,然後將先進技術引入國內,結合國內的勞動力優勢和一定的産業基礎,進行生産和銷售。二是合資合作共同生産。採取“用市場換技術”的手段,將技術導入合資合作公司,共同開展産品的生産和銷售,分享收益。三是先購企業再獲技術,利用兼併收購的方式,獲得發達國家對應企業的所有權,間接獲得技術所有權,隨之導入國內進行生産和銷售。

  可以説,基於“技術引進”的三種手段,是在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初期,充分利用中國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的最優選擇,對於短期內快速提升中國裝備製造業的能級和水平,提升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綜合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引進”作為技術發展的主要手段,是在中國裝備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和能級相差極大的背景下發生的。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國裝備製造業實力的不斷提升,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與能級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中國裝備製造業與發達國家在市場中直面競爭的程度日趨激烈,使得以往“引進”為主的技術發展方式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技術引進”的渠道不斷萎縮。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依賴“引進”的技術發展方式對於經濟效益而言,往往週期短、見效快,對需要長期投入、緩慢産出的自主創新造成了嚴重的擠出效應。因為國內裝備製造企業對於基礎性、關鍵性領域的投入嚴重不足。現階段,國內大批裝備製造企業的技術創新仍然處於跟隨階段,部分消化吸收再創新仍然基於發達國家的技術平臺,即使是所謂的創新,仍然是在外國基礎技術平臺上的小修小補,緩慢提升,真正“自主創新”的能力極為缺乏。

  因此,現階段中國裝備製造業應從“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合理應對外部跨國巨頭利用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形成的嚴重擠壓,積極化解內部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自覺運用科技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意識不強等問題,加快佔領國際科技創新高地、把握戰略性新興産業話語權,激活科技創新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國內裝備製造業的新突破。

  而裝備製造業要從目前“關鍵轉折期”有所突破,順利實現從“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可以嘗試從深度和廣度兩個層面進行切入。一是嘗試加大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技術深度。通過對共性技術、基礎技術的研究,實現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原始創新、源頭創新,獲取一批産業級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並通過從源頭創新到新技術、新産品、新市場的快速轉換,催生新興産業的孕育和發展。二是嘗試拓展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技術廣度。推動裝備製造業與信息、生物、網絡、激光等技術的融合發展,形成裝備製造業的新興領域,進而衍生出新興産品,獲取市場份額。

  同時,裝備製造業要有新的突破,也迫切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支持,政策可以嘗試採用內外結合的手段予以推進。

  內部加快構建促進實體經濟、促進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構建支持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通過不斷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加大的科技投入,加強兼併、收購等現代金融手段與裝備製造業的合理對接,降低裝備製造業開展自主創新的風險,為國內裝備製造業向“自主創新”轉型提供肥沃的土壤。

  外部加快引進人才、資金等優質資源要素,政府要以制度創新搭建有利於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新平臺,最大限度地釋放國內裝備製造業技術投入的效率與效益,要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破除一切束縛人才工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以最好的服務、最優的環境、最大的誠意匯聚各方精英,為創新和科研團隊提供全面支持。

  (作者繫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