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公益頻道 > 公益時評

公益時評: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中國夢會更溫暖

發佈時間: 2013年11月20日 09: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CNTV | 手機看新聞

公益廣告欣賞

原標題:

 

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首由韋唯演唱的歌曲《愛的奉獻》曾經感動了一代人,如今,這首歌所詮釋的奉獻精神同樣在河南舞陽農民畫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中得到傳神的體現。

河南舞陽的農民畫風格獨特,蜚聲海內外,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舞陽的農民畫總是用畫作來“直抒胸臆”,總是以最敏感的觀察來反映某個生活場景,總是用強烈的色彩對比來吸引和打動人心。

在這幅畫中,紅色打底的背景上,幾十根蠟燭排列成一個心形,象徵著愛心。一個小女孩半跪在蠟燭圍成的紅心中央,手裏也捧著一根蠟燭,蠟燭的火苗發出光亮,女孩神情肅穆,注視著蠟燭的火焰。她的手上纏著用來祈福的絲帶,胸前別著一顆紅心,旁邊還有若干紙鶴排列,這幅圖畫,很容易讓人想起2008年“5.12汶川地震”時無數奉獻愛心的場面,也很容易讓人們回憶起那個全國上下全力救災、不分彼此的感動時刻,因為有大愛,我們欣慰的看到,今天的汶川和北川,比以往建設的更加美麗,人們對於愛和奉獻的理解更深刻。

古人云,積水成河,聚沙成丘,愛的力量也是可以積累的,而且人們的愛心一旦被積累,它們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不單單是奉獻愛心的人凝聚的力量可以幫助很多身在困境中的人,而且愛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當被救助者感受到奉獻者所傳遞的愛心時,他們所重新鼓起的生活勇氣往往能大大激發人的潛能,獲得更大的進步。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地震救援中,有些埋在廢墟裏的人在現場救援的志願者和解放軍戰士的鼓勵下,甚至能突破人的生理極限,最後被成功救出,一方面這裡面有傷者強烈的求生意志在支撐,另一方面,解放軍戰士和志願者冒著生命危險施救的愛心付出也讓困在廢墟裏的傷者感到愛的力量的支撐,他會更加增強活下去的信念。

當然,愛的奉獻,不僅僅是在人們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嚴重事故時候的愛心付出,更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任何一個需要我們幫助的弱者的愛心付出。比如有精神疾病出走的老人在街頭茫然無助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幫助老人聯絡家人或者相關救助機構,比如在我們在炎炎夏日看到汗流浹背的農民工在奮力拉車的時候,我們能順手從後面推一把,比如看到在商場裏和父母走失的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我們能守在其身邊並報警直到警察或其父母趕到……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是我們舉手之勞就能做到的,這也是一種愛心付出,就像這幅農民畫中的蠟燭,雖然單單看一支蠟燭,光照沒那麼亮,但是如果把那麼多蠟燭集合起來,就光亮無比。同樣的道理,或許我們做一件好事,付出一點愛心,感覺沒有什麼特別,但是當我們眾人都這樣注意幫助每一個弱者,付出一片愛心,那麼我們的社會,必將會真正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溫暖的社會,帶著濃濃人情味的社會。

而“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在當下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整體道德滑坡的現實讓我們不得不警醒,提倡“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是對社會公民素質提升的一個總號召,用愛心消除彼此的隔閡和冷漠,用愛心溫暖一顆顆防備的心,社會群體成員之間會增加彼此的信任,潤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

當前,舉國上下,坊間山野,都在談論、嚮往、期盼中國夢的實現,而中國夢一定是強國之夢,幸福之夢,是和諧之夢,實現中國夢,同樣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愛心付出,因為即使經濟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再豐富,如果這個社會缺乏愛心,人們之間的交流不能體現人類愛心的溫度,那麼也不能稱之為和諧社會,而中國夢的最終實現目標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社會生活和諧的東方強國,所以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中國夢會更溫暖。(文/儷平)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21050200
1 1 1